暑假刚来,浙江15岁少年为救落水男童再也没能上岸…医生提醒:从溺水到消失只有20-60秒_环球热门
暑假刚刚开始,浙江就上演让人悲痛的“消失的他”:一名4岁男童落水,一名15岁少年跳到水里相救,后来4岁男童被救起送医院,15岁少年则消失了。搜救工作从下午一直进行到晚上11点多,才终于在河水中找到了15岁的救人男孩,但是很遗憾,男孩被发现时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真实的溺水并不会像有的影视剧里演绎的‘使劲扑腾、大声呼救’,而是无声、快速的。”
浙大儿院急诊科主任吴秀静介绍,溺水发生时溺水者根本没有机会大声呼救,只会下意识地屏息憋气,而且不断下沉的身体也使人无暇张口;溺水时双手扑腾吸引他人的注意那就更难了,因为手臂只要露出水面身体就会下沉,同伴或者旁边的人员会误以为溺水者在玩,还没来得及发现异常,溺水者可能就已经消失不见了。
【资料图】
她表示,家门口的池塘里、家附近的小溪流、体育馆或小区的游泳池、山上的水库、各个地方的海边,都可能因为溺水而上演溺水惨剧。
全球每年36万人死于溺水
45%是儿童
“全世界每年约有36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儿童占45% 左右。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溺水悄无声息地夺走了近3.9万中国人的生命,高居意外死亡排行的第四位。溺水已成为1~14 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二大原因,高危年龄段为1~4 岁和11~14岁。”
吴秀静主任表示,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应该吸取教训,做好溺水预防。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将溺水带来的儿童意外伤害降到最低。
溺水整个过程分为四期
其中从溺水到消失只有20-60秒
吴秀静主任介绍,整个溺水过程大致分为4个期:1屏气期、2喉痉挛期、3水入呼吸道期、4心脏骤停。心脏骤停也可发生在喉痉挛期或水入呼吸道期。
1、屏气期:从溺水发生到被水淹没消失一般来说只需20-60秒的时间。在这一时期溺水者会拼命挣扎,其肺中的氧气很快被消耗殆尽,此时溺水者不得不张嘴呼吸,但是进入嘴中的不是空气而是水。
2、喉痉挛期:机体为防止灌入口中的水冲入呼吸道,会厌盖住喉头产生反射性吞咽,但涌入的水太多仅靠吞咽无法处理,此时身体会自动刺激发生咳嗽反射以试图排除多余的水。然而在水中咳嗽反而会强行打开会厌使得水侵入呼吸道。为了阻止水进一步攻入呼吸道,声带又强行关闭声门,诱发溺水者出现喉痉挛和支气管痉挛,导致溺水者发生窒息与缺氧,临床上称为“干性溺水”。
3、水入呼吸道期:喉痉挛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最终这些反射会逐渐减弱,很快水长驱直入灌入肺中。当被水完全淹没60秒后溺水者发生呼吸停止,氧饱和度很快从100%下降至80%以下。
4、心脏骤停:当被水完全浸没130秒后,会发生心脏骤停、血压开始下降,在经过大约2分钟后血压归0。溺水者此时可能突然抽搐、出现濒死呼吸,溺水300秒(5分钟)后,如果未被及时救起,一个鲜活的生命将彻底离开这个世界。
不同年龄儿童溺水地点有所不同
低龄儿童甚至可能在浴缸、木盆溺水
吴秀静主任介绍,不同年龄组儿童溺水地点有所不同,4岁以下孩子溺水的高发地点为家里的蓄水容器,比如室内脸盆、水缸及浴池。5~9岁儿童溺水的高发地点更多的是在水渠、池塘、水库等。10岁以上孩子的活动范围更大,高发地点为池塘、湖泊和江河等。对于婴幼儿来说,并不是水多深才会发生溺水,就算是一个小木盆、小水池、浴缸,只要一头栽下去呛到水,或水面盖过口鼻就有可能发生溺水。
更多救命知识:
Q1:万一发生溺水了该怎么自救?
1. 保持冷静最重要,屏住呼吸,放松全身,这时,身体会自然上浮。
2. 尽量把头向后仰,使口鼻露出水面。
3. 把身上的重物尽量甩掉,比如书包、鞋子。
4. 身边的任何漂浮物都要尽量抓住,如木板、树枝等,借助它们的浮力浮在水面,寻找机会抓住建筑物、大树等固定的物体。
Q2:当同伴或孩子在水中出现哪些迹象时,需要提高警惕?
1.突然安静无声,嘴没入水中。
2.手臂可能前伸,但无法划水向他人移动。
3.在水中直立、不能踢腿,往往挣扎20—30秒之后沉下去。
4.眼神呆滞或是闭着眼睛,头发可能盖在额头或眼睛上。
5.可能会头后仰,嘴巴张开,有的孩子头可能前倾。
6.看起来像在抬头看天空、岸际、泳池边或码头。如询问无反应、眼神涣散,就需要立刻伸出援手。
Q3:发现同伴或孩子发生溺水了,现场如何救援?
首先确保施救者自身安全,尽量利用绳索、救生设施进行岸上救援;溺水的现场救援需要遵循四个原则:岸上救助先于水中救援、集体救援优于个人救援、器具救援胜于徒手救援、呼救报警优先。
1. 立即将孩子脱离水体,实施救援时,应首先保证施救者的安全
2. 迅速评估孩子情况:先检查其口腔、鼻腔内有无淤泥和杂物,清理呼吸道;同时松解溺水者内衣、裤带、领口等,并通过拍打、呼唤的方式查看溺水者有无反应和意识;
3. 若呼叫孩子,有反应,立即送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注意适当保暖。
4. 若呼叫孩子,无反应,呼吸微弱或无呼吸,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开始心肺复苏。
Q4:控水法能不能救溺水儿童?
控水法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如牛背马背颠簸、倒挂在树上,腹部冲击……其实大多数溺水者吸入水分并不多,而且很快会进入到血液循环,没有必要清除气道中的水;有些溺水者由于诱发了喉痉挛或呼吸暂停,气道内并没有水分。因此,不推荐这些控水措施,反而存在胃食管反流造成气道异物窒息的风险并延误心肺复苏的实施。
Q5:怎么预防儿童溺水?
儿童防溺水教育“6不准”:
1. 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2. 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 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
4. 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5. 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
6. 不准水性不好的儿童擅自下水施救。
Q6:防溺水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1. 不准孩子私自下水游泳,家长时刻看护。
2. 坚持让孩子穿高质量的浮身物。
3. 要求孩子下水前活动身体,避免出现抽筋等现象。
4. 在水中不要喂孩子吃东西,有可能被呛住。
5. 教育孩子不在水中互相嬉闹,防止呛水窒息。
6. 教孩子学习游泳,并学习心肺复苏等技能。
7. 不到不熟悉、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8. 不熟悉水性、水下情况不明时,不要擅自下水施救。
来源:橙柿互动
关键词: